文|地缘历史档案
编辑|地缘历史档案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太行山脚下,山西高平永录村。1995年,考古队在一片农田下,挖出130具尸骨。
骨头断裂、头颅破碎,有的双手反绑,有的头身分离。没有棺材,没有陪葬,只有泥土和血色的沉默。
展开剩余84%有人以为只是战国时代普通的战场遗骸,但随着一枚赵军青铜带钩出现,现场气氛变了。长平之战,赵军投降45万,白起三日坑杀。
千年后,铁证从地下翻出。更讽刺的是,白起死前的最后一句话,竟是:“我杀赵卒四十万,罪孽滔天。”
可惜说晚了。太行山的风还在吹,吹不散45万冤魂的哭声。
从廉颇到赵括:赵国自己把命送了出去
这场仗,从一开始就不是赵国主动挑的。
前262年,秦打下韩国野王。韩国守不住上党郡,郡守冯亭不想投降,干脆把整块地送给了赵国。赵王接了这份“烫手山芋”,相当于当众接下秦国的挑战书。
秦昭襄王当即下令出兵,目标直指赵国心脏长平。
赵国第一时间派出了老将廉颇。廉颇明白打不过秦,就死守。他在长平修筑深沟高垒,和秦军对峙了近三年。秦军几次进攻都被拖住,局势一度稳定。
但后方出事了。秦人使了反间计,在赵王耳边下毒,说廉颇胆小。赵王信了,撤掉廉颇,换上了“纸上谈兵”的赵括。
赵括没打过仗,喜欢背兵书。他一上任就推翻廉颇部署,调动20万赵军进攻秦军。
白起正等着这一步。他假装败退,引赵括深入,然后一举合围。
赵军被围46天,断粮、断水,最后爆发人吃人。赵括突围时中箭身亡,赵军彻底崩盘。45万人投降,白起手握生死权。
三天三夜,万人坑杀,白起亲手改写了战争底线
赵军投降后,白起没有收编,没有放人。他干脆下令:全杀。
降卒被分批押往坑地,双手反绑,有的被刺杀,有的直接活埋。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,夜里火光不灭,白骨堆成小丘。
他只留下240个年幼的赵国士兵,让他们回赵国报信。这就是“长平坑杀”的全貌。
《史记》记载“坑赵卒四十余万人”。《战国策》只记四万。现代学者按照赵国当时人口结构推测,实际被杀人数可能在10到20万之间。
《史记》记载“坑赵卒四十余万人”。《战国策》只记四万。现代学者按照赵国当时人口结构推测,实际被杀人数可能在10到20万之间。
铁证也不是空说。1995年,山西高平永录村,考古队在农田下挖出尸骨坑。里头130具遗骸,骨骼碎裂、箭镞穿骨,有的头骨被钝器砸烂。
有人手腕骨折,双手被反绑,还有少年遗体。坑内还有赵军青铜带钩、陶器残片,但几乎没有武器。
考古报告认定:这是一次系统性屠杀,不是自然死亡,也不是战场残骸。这不是“传说中的白起”,而是“现实中的白起”。
白起后悔,赵国自乱,冤魂未散,千年记忆还在流血
杀人太多,白起自己也没善终。长平之后,秦王打算趁胜攻赵。白起反对,说赵虽败,但民心未死,出兵太急是找死。
秦王不听,反而怀疑白起居功自傲。白起被贬,最终赐死于杜邮。他最后一句话是:“我杀赵卒四十万,罪孽滔天。”
但可这不是白起一个人的罪。赵国也不是死在秦军手里,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。
2023年,山西出土的一批战国竹简揭开了更深的内幕:
赵括在上任后,为了稳住军权,把几个不听话的将领秘密处理,还下令处决了一批“动摇军心者”。赵军在被围之前,内部就已经在“清洗”。
还有一段记载提到赵公子嘉等贵族,在赵括指挥权不稳时,策动部队“清除异己”。
当秦军围上来时,这支军队早已伤痕累累。其实这场仗,秦国不只是赢在白起,更赢在制度。
秦军武器标准化,弩机误差不到0.3毫米;部队采用部曲制,传令迅速,调度灵活。赵军用的是临时拼凑的民兵,武器粗糙、后勤混乱。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军队。
最后我们看到的,不是两国军队互拼,而是一个军事机器碾压一个裂痕重重的军国。
今天的长平遗址已经是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。永录村的尸骨坑被列入核心展示区。当地还流传一句话:“雨后天晴,白骨露头。”
参考资料:
晋城博物馆:风雅晋城古韵悠长——2022-08-29 10:54·山西新闻网
参考资料:
晋城博物馆:风雅晋城古韵悠长——2022-08-29 10:54·山西新闻网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