翁城,我们来了!但见此地:山川秀媚,土地肥沃,民风淳厚,人物磊落……我们行走,我们看见,我们阅读,我们感受,我们沉默,我们呼唤,我们耕作,我们收获。行走美丽中国,助力乡村振兴。即日起,本院特推出“翁城日记”,用志其事,以壮我行。
2025年8月22日星期五成都
杜甫,陆游,还有黄庭坚,他们是三胞胎吧?
没有文学史知识的人,或许可以这样认为,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,白白净净的,一副岁月静好人畜无害的样子。不信?可以去成都杜甫草堂里的工部祠去看看。
他们当然不是三胞胎。但就是这样严重撞脸了。但,“双胞胎”“三胞胎”乃至“万胞胎”的现象,在古代,可谓司空见惯。这个现象有意思。可见古人不太注重外表、外在形式。真是千人一面。——当然也有例外,明人就以逼近西方油画法的高超技巧,为徐渭、徐光启等人作写真,但毕竟是极少数,“千篇一律”才是王道。这足以证明是“非不能也,乃不愿也”。
今人也有“千人一面”的极致表达,那就是干脆取消五官直接“不要脸”,丰子恺是老祖,区广安继踵之。今天则有倪宽。他新捏的“高士部落”,一千名古代高士,同一块面,按照江冰教授的说法,基本无脸,个个曲身成问号。估计,倪宽也无法解释他本人的真实意图。
从古至今,如此作为,是狂妄?还是草率?
工部祠“三胞胎”之下,有好几块碑刻杜甫线描像,其中一件为明代所制,现为国家一级文物,形象相对接近“真实”的杜甫,起码面容清瘦是对的。
草堂里很多杜甫像,古代的现代的,都有,现代的尤多,有些确实抓住了特点,最好的当然是大雅堂跟前的这尊:只见这杜甫,穷困潦倒,但目睛炯炯有神,情志刚烈,神态威严——符合我对杜甫的想象。蒋兆和画的杜甫,过于悲苦和落寞了,也妥协,不太对。
另外一展厅,有现代人雕塑的诸般古代诗人,其中李白和苏东坡,均好。
这次入草堂,最难得的是看了很多墓志铭拓本,不少跟杜甫有深度关联,杜诗里很多重要的当事人,其第一手资料,一下子在面前铺展开来,感觉特别,或可藉此入杜诗。还展出了清代人根据杜诗《醉中八仙歌》画的长卷,按人物出场顺序一一描绘,亦见巧思。
杜甫草堂是著名园林,里面竹木葳蕤,造境多持正汰奇,甚好。
作者丨张演钦
责编丨王绮彤
审核丨刘以杰
终审丨张演钦
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